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科学技术司  >  工作动态

张桃林副部长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日期:2009-12-25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研讨重点实验室下一步的建设思路、布局和推进措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下面,我就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现实,深入分析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建设,我国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32个,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5个、农业部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68个,初步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相结合的实验室(站)网络,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具体可归纳为:

一是重点实验室稳定和加强了学科建设,已成为学科发展和培育的重要载体。从1990年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五轮的布局和建设,促进了一批学科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稳定了一些公益性强的重要学科方向;培育提升了一批特色、前沿学科,加快了我国在农业生物组学、农业生物信息学等新兴交叉领域的学科发展。目前,132个重点实验室覆盖了与农业相关的作物、园艺、植保、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兽医、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十多个一级学科、几十个二级学科,对相应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拓展和提升作用。 

二是重点实验室不断发现和凝练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重点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始终把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实验室建设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农业领域前瞻性和基础性科技问题,着力强化自主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显著增强了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支撑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密切关注农业重大公共灾害发生演变规律,有效开展突发性事件应急应对,大幅提升科技人员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了科技对农业重大公共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动物流行病研究为主攻方向,研制出的疫苗和诊断技术为我国禽流感的免疫预防和扑灭做出了巨大贡献。植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的“防治重大抗性害虫多分子靶标杀虫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多分子靶标位点杀虫剂,在抗性害虫的田间实际治理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杀虫剂近2.5万吨,防治面积7亿多亩次,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已成为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面对近年来日趋激烈的农业科技竞争,以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相关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优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团队的建设,吸引和凝聚了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一批人才伴随实验室快速成长,部分科研人员已成为领军式科学家,加快了优势学科的发展,使重点实验室逐步成为凝聚高层次科学家的重要阵地。此外,近年来,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共举办国际性学术性会议近400次,派出2000多人次科学家到国外讲学,引进各类高级技术人才600余名,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大幅度增强。

四是重点实验室获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观测数据,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基础。对土壤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物资源和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开展长期观测、监测、研究和示范,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农业部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气候条件和农业产业特点,在2005年启动了重点野外试验站建设工作,用于长期定位试验和开展相应的数据观测分析。已建成的这些野外重点试验站分布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尽管建设年限不一、基础条件不尽相同,其所种植的作物类型及耕作、施肥和管理方式各异,由于建设工作得到了依托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已积累了大量长期性的基础性数据,对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政府农业生产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重点实验室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体布局不够完善,一些实验室定位不明确,学科布局和区域布局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农业野外观测试验站分布零散,难以获得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数据。实验室之间业务交流和互相联系不够密切,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有效关联,未能形成科技创新合力。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还不强,研究方向不集中,研究力量分散,对行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握不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紧迫感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在整体部署上已取得明显进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解决了农业领域人才与团队建设问题;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以及948计划等以稳定支持为主的科研项目,和以竞争为主的国家级科技计划一起,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计划和项目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正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稳步推进。而以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试验站为重点的科研基地建设工作则显得相对滞后,总量、布局和运转等方面均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中的相对薄弱环节,亟需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迎头赶上。

第一,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利于统筹科技资源、协同解决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农业科研工作单兵作战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农业产业技术瓶颈突破既需要汇聚高校、研究机构多学科的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更离不开实际生产部门的通力协作,实现不同方向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重点实验室是培育重点学科、发现科学前沿问题和产出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是科技资源有效整合的重要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规划和布局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有利于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全国性和区域化科学布局,突破体制局限,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学科界限,统筹基地、项目和人才,对研究、培训和推广进行一体化部署,实现全国性、区域性农业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建立上下贯通的科技体系,合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第二,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培育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农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具有特定形式的科学组织,具有较好的科研氛围、科技条件以及从事科研的人才梯队,可以依靠其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文化氛围吸引、凝聚和培养、锻炼优秀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派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出国留学,由于受科研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尖端人才归国较少,农业领域的比例更低。近年来,一些重点实验室“筑巢引凤”,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因此,加快建设一流的重点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营造富于激励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可有效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创造重大成果。

第三,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科研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动性也逐步增强。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生态区域形成具有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这对于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起点开展实质合作,跟踪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最新趋势,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明确思路,把握重点,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

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时,主导部署一批部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试验站。力争通过努力,到2020年,围绕国家农业科技重大战略需求,建设30个综合性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建设170个专业性和区域性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20个依托涉农企业建设);围绕科学数据获取,建设200个左右的野外观测试验站,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农业重点实验室体系,并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推广体系紧密衔接,使得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实现开放、共享,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在总体原则上,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按照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结合研究机构学科发展的状况,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在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部门间协作,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坚持产业导向、稳定支持。围绕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定向建设一批优势实验室,并在经过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予以稳定和持续支持。四是坚持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积极探索有利于重点实验室发展和壮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五是坚持立足现有、稳步推进。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重点实验室的积极性,有效调控增量、激活存量,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设工作。

在体系结构上,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优势科研和教学单位,从现有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他优秀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中遴选产生。专业性与区域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以现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根据区域性产业需要新建一批。野外观测试验站建设,主要以农业部已命名建设的68个野外台站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970个试验站为基础,与农业部即将开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相协调,按照自然生态区域和重点实验室的需要进行布局。

在区域布局上,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从全局出发,系统考虑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的布局安排。170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00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布局以科学规范的区域划分为依据,确保主要区域都能够有所安排。

具体工作中,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农业部将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等重大事宜。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调整方向,努力将自身科技资源与产业需要、区域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相关条件建设项目尽可能倾斜到重点实验室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归口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多方争取、加大投入。要逐步增加国家公共财政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积极争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试验站的运行经费专项;根据建设总体规划不断更新仪器设备,提升创新实力。鼓励国家及省部各级各类农业科研计划向重点实验室倾斜;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依托单位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基金和企业战略性创新投资,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模式。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保障高效运行。在重点实验室之间、重点实验室与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之间,建立联合运行机制,围绕目标导向,建立资源共用、利益分享的工作机制,加速瓶颈问题解决、成果创造与转化应用。

四是建立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建立以对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支撑为依据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科学评估与考核,确保重点实验室按任务和分工运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对于连续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在承担研究项目、运行经费上给予适度倾斜。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把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作为实验室的重要考核指标;优先支持杰出中青年人才承担农业部科研计划;建立适于自主创新、符合实验室用人机制的人才评价制度,加速农业科技人才与科研团队的培养。

六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引进国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计划(948项目),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影响,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和竞争力;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科研学术活动,组织或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重大科技合作计划,使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合作的有效平台。

同志们,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大胆工作,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特色和产业特点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为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