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科学技术司  >  工作动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1年7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奖励

日期:2012-02-27 作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字号: 打印本页

  201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狠抓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加强奖励申报组织工作,科技成果产出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有46项次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其中省部级一等奖获奖成果达7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研究员等人完成的“黄海渔业资源长期变化基础与评价技术”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利用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调查船“北斗”号在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水域开展了历时10年有针对性的资源调查,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长期变化,评估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量和可捕量,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渔业资源养护、海洋渔业捕捞作业结构调整和渔业管理措施制定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海水产研究所陈四清等人完成的“金乌贼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成果获得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实现了金乌贼的全人工繁育及养殖过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突破了金乌贼人工越冬养殖技术,引领了金乌贼养殖产业的发展。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金乌贼良种选育工作,制定了金乌贼良种选育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创建了国内第一家金乌贼省级良种场。

  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等人完成的“长江口及临近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查明了中华鲟在长江口的分布洄游特征,支撑了“长江口Ramsar国际重要湿地”划定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立,实现了大规模的中华鲟救护和放流;阐明了长江口鳗苗和蟹苗的资源变动节律;攻克了刀鲚、暗纹东方鲀、锯缘青蟹、青蛤等全人工繁育技术难关,发掘了长江口优良水产种质资源。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近3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

  南海水产研究所郭根喜研究员等完成的“深水抗风浪网箱装备研制与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建立了深水网箱装备技术研发平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全面掌握深水网箱系统工程技术的国家。项目的技术成果,在南海区技术应用覆盖率达100%。截止2011年7月,在南海区推广3612只深水网箱,节约引进网箱资金10.92亿元,网箱制造、网箱养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超过55.72亿元。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石连玉等人完成的“松浦镜鲤新品种选育”成果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采用多性状复合群体选育结合DNA分子标记和电子标记技术的育种新方法,成功选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和抗寒能力强的鲤鱼新品种----松浦镜鲤,并形成了从品种选育、种质保持、人工繁殖、商品鱼养殖和品种推广的一整套完整技术体系,已推广到全国二十余个省市,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孙效文研究员等人完成的“微卫星标记开发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该成果首次提出了“鲤分子标记指导的群体选育”和“育成品种的遗传结构优化”两项分子育种技术,解决了如何控制鱼类近亲交配比例高、经济性状下降、遗传衰退等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构建了鲤的第一个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养殖品种的微卫星标记库。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傅洪拓研究员等人完成的“青虾优良品种的培育及产业化示范推广”成果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首次建立了青虾种间杂交、种内杂交、脱卵、离体孵化等育种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青虾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青虾新品种——杂交青虾“太湖1号”。2004年以来,累计繁育青虾优良品种(系)虾苗705.3亿尾;累计示范推广178.06万亩,总产值45.48亿元,经济效益23.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