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近年来,广州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立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认真抓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去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130元,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508元和2075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255元,同比增长8.3%。今年上半年,该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势,实现人均纯收入3470元,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125元和1293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59元,同比增长16.94%。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工作思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该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三农”工作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进行部署,牢固树立“广州市的农民是广州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广州农村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任务”的观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农村中心镇建设为载体和龙头,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农村城市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农民户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户口,而是要大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居住,使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质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基于这一认识,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部署,树立统筹城乡就业的观念,在坚持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该市农村户籍人口23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3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94万多人,已转移就业5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55%。
二、建立健全机制,规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该市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工作制度,加强组织引导,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盲目进城务工向有序转移就业转变。
一是建立工作责任制。成立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统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制定城乡统筹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把农民就业率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的责任体系。各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劳动力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增城市力争用5年时间,组织引导全市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就业。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场地、编制、人员、经费、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建立覆盖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的就业服务管理中心,把农民就业纳入劳动服务管理范畴,为其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减免职业培训费等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的大龄农村富余劳动力给予就业援助。参照现行城镇人员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模式,建立农民进城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均可在户口所在地镇级以上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并建立失业登记台帐。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专项统计分析制度,按季通报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近年来,该市各级财政都拨出专款,资助开展教育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机构建设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今年市本级财政已安排专项经费2100多万元,增城市在近两年已安排56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投入200万元,黄埔区近年来共投入900万元用于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各级财政的积极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资金问题。
三、加强管理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指定专业培训机构,利用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及镇一级培训基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道德素质、政策法规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教育培训实行政府补贴,一方面采取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对培训机构给予适当的费用补助;另一方面对参加培训经考核合格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人给予200元培训费补贴。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双证制度,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考核合格的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培训课程的发给《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持有以上证书的人员,予以优先推荐就业。同时,紧密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形势,扩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计划每年培训6000人,三年共培训18000人,使青年农民掌握一至两门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
二是加强信息服务。为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随意性、盲目性,降低外出就业成本,该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市、区(县级市)、街(镇)劳动力市场互联互通,并逐步延伸到村一级。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网,将18至45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结构、技能特长、就业情况、就业意向等个人状况登记造册,统一录入全市劳动力信息网络,实行动态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用工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网,指派乡镇信息员加强空岗信息收集,并通过省、市、区(县级市)、街(镇)劳务市场信息网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开展职业介绍并为农村劳动力查询招工信息提供服务。如从化市目前与40多个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2001至2003年共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万名;增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6个,联系站点43个,发布用工信息45000多条,直接推介17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该市每年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今年2月,该市分别在市中心区、从化、增城、花都、番禺、白云等地举办了6场“广州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系列专场招聘会”,共计进场用人单位551家,提供就业岗位19410个,求职者46000人,达成意向17182人。
三是加强用工管理。要求用工单位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与城镇劳动力同工同酬,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保障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和身体健康,督促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职业中介和欺骗行为,维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四是完善城乡劳动社保体系。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后的社会保险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对农民实行“市民待遇”。凡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现转移就业的,与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享受平等的社保待遇,农民外出就业失业后一次性发给生活补助,从而解除农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已达42.78万人。
四、加快农村中心镇建设,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
该市把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同农村中心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规划建设好农村中心镇,构建和形成产业发展、市场流通、人口聚集的良好环境和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居住。该市从2002年开始,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建设。目前,首批试点建设的白云区江高、花都区狮岭、从化市太平、番禺区沙湾、增城市石滩5个中心镇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增强了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为当地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今年,该市又启动第二批5个中心镇建设,并规划新增5个中心镇。通过建设15个中心镇,努力使中心镇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吸引企业投资、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