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资溪县面包里做出大文章
资溪县地处闽赣交界,全县总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8万,全县水耕地仅7.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一个山多田少、山高水冷、地地道道的山区小县。
我县农民也与全国大多数农民一样,在发展生产、设法致富道路上有过许许多多的坎坷与迷惘,痛苦与忧虑,但他(她)们凭着坚强和执着、聪明与才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创业,终于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闯出了资溪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独特之路。使40%的农户、60%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暂别农业,成为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一支生力军---资溪面包军团。如今在我国除港、澳、台、藏以外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都有我县的面包店,并涉足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国。
资溪面包行业的崛起,致富了一方百姓,他们中的大部分少则几万、几十万存款,多则几百万、上千万也不乏其人,还有资产上亿元的大户,致使我县个人存款总额高达8.28亿元,人均存款7000余元,名列全省前列,多次得到中央及省新闻媒体的专门报道。
资溪农民面包军团的崛起,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原因,既有自发动机,也有引领结果。
一、社会发展,过剩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农业
我县人口虽少,但农民耕作土地更少,仅靠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在山高水冷、阳光不足,一年仅能种一茬水稻的生产空间,不要说致富,解决温饱都是大问题。资溪虽有山地,但国家对林业有着严格的许可制度控制竹木砍伐。因此,农民要致富,必须闯新路。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政府和农业部门一方面大抓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鼓励支持农民洗脚上田,弃斧下山。资溪面包顺应形式的发展,首先由两位退伍兵(张协旺、洪涛)舍命吞下这第一只“蟹”,利用在部队学来的简单面包制作技术,在鹰潭市开了我县第一家面包房,并获得第一桶金。消息不胫而走,这对渴望致富的农民来说,无疑像春风、似雨露,在当时高田、饶桥两个乡镇亲传亲、友传友,有钱人单干、钱少人合伙,借钱、贷款也要上,当地干部会上会下都宣讲。这也是我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面包行业的雏型的状况。这就是我县农民面包业偶然性、必然性及自发性,正所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经营面包给我县农村劳力转移带来光明,给农村致富带来希望。
二、典型引路,鼓动农民外出经商
我县面包行业的原发地高田、饶桥农民纷纷外出经营面包,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初露端详,做新房的多了,欠农业税费的少了,商品消费档次提高了及数量增加(家属在家),农村闲杂人员少了,在家农民承租的耕地多了,农民规模生产也开始出现,农业机械及技术也得到推广应用,农民收入也自然增加了。实践证明,农民外出经商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均有促进作用,九十年代中期农业部门曾对此事进行专门调查,并提交有理有据、有份量的报告供县委及政府决策。随后形成了全县农民、包括部分企业职工都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寻找面包店及发财机会的热潮。其热潮此起彼伏,久经不衰,延续至今。农业局为加强对农民外出经营面包户的指导与领导,特此指派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此事,并挤出经费1万元用于该项工作。
三、理性把握产业导向,做大做强这块真蛋糕
资溪面包行业的迅猛发展、有理性的经营者,也有盲目的跟风人,有经验十足的投资商,也有分不清东南西北、从未出门的纯粹乡下人。其结果是:既有事业有成、身缚万贯的农民款爷,也有血本无归,举债度日欲哭无泪的“呛水者”。面包行业的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对刚离田下山“水性”尚差的农民来说引诱力实在太大,但“呛水者”不时出现又令人生畏。农业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不仅要指导、引导、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应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我局及时组织农村经济工作人员,有目标到外地走访、调查资溪农民面包经营商。我们的初衷是:总结成功的经营经验,使好经验,好方法传授给大家,找出失败者的原因,让教训警示每个经营者。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成功与失败有资金的原因,也有选点、当地消费习惯、经济状况等原因。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技术水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由此,根据外地产业发展经验,在我局的建议下,我县2001年成立面包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设有专门办公室及人员。目前已有会员千余人,为面包经营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1、提供面包行业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协会创办《资溪面包》报定期出版,寄给在全国的每个会员,内容包含本行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好的经营典型、经验技巧、失败的教训、店面转让、招工聘人、原材料供应、有关制作技术点评及产业文化园地等内容,深受面包经营户欢迎。
2、提供面包制作技术培训。面包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不精、工艺落后将形成制约资溪面包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使我县面包产业健康发展,我局经多方筛选和考察,动员了3户有经济实力、精湛技艺、头脑灵活面包经营大户回资溪开办面包制作专业培训中心。目前我县已创办2家面包制作技术培训中心,都是民营实体。培训中心聘有国内一流的专业技师授课,实行包教包会,不会免费再学。培训班开班后不仅有刚涉本行业的新手前来学习,而且还有不少干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手也前来进行再提高。一些想到面包房打工的农民也先来培训,学好手艺,以利到面包房打工获得更高薪水。目前两家培训中心已举办培训班62期,培训学员4600人,现在,通过培训,一个合格的面包师(裱花、烘培)月工资千元以上(吃、住、旅费除外)、熟练打工者也有600—700元/月 (吃、住、旅费除外),而一个普通打工者仅有350—450元/月(吃、住除外)。技术培训不仅使我县面包行业整体水平提高,更使普通农民获得一技之长,有一份较稳的职业。
3、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建立排忧解难的体系。我局印发与面包经营有关的《法律知识手册》1000份送给会员、请公安、司法部门帮助解决权益纠纷43起,提供法律援助21起,今年二月面包经营户徐源泉在福建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及时与福建警方联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重庆和四川,协助公安部门成功破获了一个专门敲诈面包经营者的犯罪团伙。
4、提供面包产业的宣传服务,树立资溪面包人新形象。我们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做好资溪面包的宣传工作,《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食品监督报》、《江西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先后六十余次对资溪面包进行了报道,并开通了资溪面包专业网站,印发了宣传画册。同时鼓励有实力经营户争创产业品牌。一批像“麦香园”、“麦香村”、“杭州艺发”、“南京协旺”、“大连乘风”等品牌在全国食品烘焙行业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资溪面包”商标已在省商标局注册,资溪面包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资溪面包行业的崛起,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商场如战场,我们随时做好准备,掌握行业的制高点,不断完善和进取,力争立于不败之地。